第十一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应当足额安排就业专项资金。资金来源包括:
(一)中央财政就业补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二)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
(三)按一定比例调剂用于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基金。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使用就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职业介绍补贴;
(二)职业培训补贴;
(三)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四)社会保险补贴;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
(六)就业见习补贴;
(七)特定就业政策补助;
(八)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九)扶持公共就业服务;
(十)其他支出。
第十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对下列企业、人员依法给予税费优惠:
(一)吸纳符合国家规定条件失业人员达到规定要求的企业;
(二)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
(三)安置残疾人员达到规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残疾人的企业;
(四)从事个体经营的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
(五)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
(六)按照规定给予税费优惠的其他企业、人员。
第十四条
自治区鼓励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改进服务,简化贷款手续,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促进就业的项目,提供高效便捷的信贷服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促进就业专项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激励和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为创业人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服务。
第十五条
自治区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符合规定的,在发展资金、贷款贴息、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高校毕业生考试录用公务员的比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对服务基层期满的高校毕业生,给予适当照顾。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就业困难人员予以扶持和帮助。
(一)女满40周岁、男满50周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二)残疾人员;
(三)零就业家庭成员;
(四)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
(五)城镇规划区域内完全失地人员;
(六)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仍未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
各级人民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特别扶助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引导农牧业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逐步完善进城就业农村牧区劳动者户籍迁移、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推进跨区域劳务协作,鼓励、引导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对接。
第十九条
自治区制定、落实鼓励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强化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优先推荐退役军人就业,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和扶持退役军人自主创业。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逐步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制度,各级就业服务机构要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社会保险、就业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